本报记者李大庆
今年8月20日,乔红携夫挈子回到北京定居。从1991年出国,乔红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她提出的用于系列工作的“无传感器的诱导区域”概念被美国先进制造杂志称为“乔的概念”。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提前接受她为永久教员,可以终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然而,乔红还是回国了。
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颇为自豪地说,自动化所从1999年以来已从国内外引进了各类人才100名,包括像乔红这样的海外人才。中科院统计表明,自1998年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到2003年年底,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共引进人才702人,其中通过创新团队吸引海外知名学者50人。吸引了国内优秀科技人才101人,支持了13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计算机领域是年轻人的天下,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领域。但1998年当李国杰院士来到中科院计算所时,所里走的走,调的调,仅剩下70余人。如今,计算所又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两年前所里招聘60名科研人员,竟有7000名博士硕士前来应聘。李国杰告诉记者,1998年计算所35岁以下的职工只占33%,现在35岁以下的职工已占69%以上,并且绝大多数是博士或硕士生。正是靠着这批年轻人,计算所研制出了“龙芯”CPU、曙光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成果。
计算所的牌子没变,可为何仅短短的几年就引来了这么多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呢?是所里的体制变了,是所里有了竞争。现在中科院的各所基本都采取这种办法:设一个创新岗位,谁有能耐谁来竞争上岗,谁有本事谁来做“领头雁”,不管你的资历深浅年龄几何。对此人们早就习已为常。
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的窗外能看到另一座大楼。他常指着那座大楼对客人说:“那是微软中国研究院!”他的用意很明确:人才的竞争就在家门口。当他看到一个个的人才进入对面那座大楼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然而,两个多月以前,当李子青从每天进出微软大门变成每天出入自动化所大门时,谭铁牛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李子青是留学英国的博士。近10年,他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多篇,获准和申请专利5项。他在2003年-2004年间任16个国际会议主席和程序委员。就是这样一位人才,在外(包括微软)漂泊10多年后,毅然选择了回自动化所工作,担任所生物特征与测评中心主任和研究员。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中科院的人才引进工作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团队建设。引进的国外杰出人才,绝大多数被聘为创新基地的研究员。入选者均具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为36.3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科院科技骨干的人才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引进人才也有效地加强了中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由过去的相对看重成果转变为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引进人才大部分承担了国家和中科院的重要科研任务,其中13人成为“973”项目负责人,31人成为中科院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项目负责人。在“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中已经执行完毕的285位入选者在执行期内共发表学术论文6153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有4819篇),发表国际会议报告1641篇,出版专著145部,获得专利427项。
11月12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