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干事的有机会 能干事的有岗位 干成事的有地位
中科院创新管理体制活力倍增

    本报北京11月5日讯 记者武卫政报道:今年10月上旬,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为中科院建院55年以来第一个接受由院方组织国际评估的研究所,由8位国际著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对他们2000年到2003年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估,然后将把正式书面评估结果提交中科院。此举表明,中科院对研究院所评价体系的改革已经开始进入以质量评估为主的新阶段。
    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中科院革除了用人论资排辈、资源平均分配、管理事无巨细等弊端,初步建立了队伍动态更新、资源择优配置的机制,形成了以科学评价为基础的竞争发展机制。
    2001年,中科院停止职称评定,全面实行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人事制度,并于同年推出项目聘用制度,允许研究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科技创新需要自主招聘人员。全面实行以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为内容的“三元结构”分配制度。同时,针对不同岗位,试行了研究所法定代表人年薪制、特殊拔尖人才的协议工资制、项目聘用人员的合同工资制,形成了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系,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资源配置是关系到钱从哪里来、如何分配的大问题。中科院提出的原则是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在操作中,一是坚持“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对做出重大创新贡献、评价结果名列前茅的研究所进行奖励性经费支持,对评价结果相对靠后的研究所适度调减经费;二是鼓励研究所对外竞争争取经费,对不能达到对外竞争经费比例的单位,相应核减院拨经常性经费,并在评价中减分。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实现了从单一分配国家财政拨款向广泛吸纳社会创新资源的转变,从按计划平均分配资源向竞争择优重点支持的转变,从院里统一安排各类科技资源向调动院所两级积极性的转变。
    研究所评价是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依据。1999年以来,中科院改革评价体系的步伐走得非常稳健:先是按创新任务完成情况和基础性、战略性与前瞻性贡献进行评价,后又形成包括重大创新贡献、分类导向、基础指标三个部分的评价体系,今年又提出对研究所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并选择了20个单位试点。经过探索,评价结果与研究所创新经费和研究所法人代表年薪挂钩已形成制度。
    “如今,在中科院,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在庆祝建院55周年茶话会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谭铁牛研究员这番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很多人说,用它来概括中科院创新管理体制带来的喜人局面是再恰当不过了。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06日 第二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