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动力——中科院自动化所新加盟“海归”心迹

(2004-11-03 09:18:21)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国的成立召回了一批以钱学森为典型代表的海外学子。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又一批海外学人掀起新一轮归国潮。是中国科技界软硬环境的改变,使他们看到了祖国对科技的渴望和重视。虽然他们与前辈们隔了几代人,但都怀揣着“希望”归来。
李子青,原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几年前,他和他所领导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人脸识别研究组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实时多姿态人脸检测系统。最近,他穿过北京中关村东路,从马路东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来到马路西的中科院自动化所,供职于自动化所研究员岗位。
他说,“现在整个国家的研究硬件环境在不断改善,自动化所的研究条件在硬件上好过中等发达国家研究所和实验室。生物特征识别(即基于人脸、指纹、虹膜、掌纹等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是自动化所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个人兴趣所在。自动化所为我提供了拓展的平台和机会,包括研究环境和人才资源。”
    “虽然在国外我可以悠然自在,可当我看到北京的发展变化,我很自豪。回到自动化所,我不仅有建立一个平台的机会,与大家合作做一些大事情的机会,甚至还可以时不时与家人团聚,了却遥远的牵挂。这种感觉使我很快乐。”已在英国学成、工作并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终身职位的乔红博士,近日受聘成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一名研究员时,这样解释着自己。
回国前,她在应用于制造业的智能机器人方面的一系列工作被认为拥有可行的和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被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预告”报道。她提出的用于系列工作的“无传感器的诱导区域”概念被称为“乔的概念”。目前,她已担任IEEE 系统《人和控制系统》杂志B的副主编。据悉,乔红的丈夫也为她放弃了英国的职位,可谓“夫妻双双把家还”。
    在自动化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开展高性能计算机研究的杨青说,“选择回国是因为感到国家对我这样的人有需求,而且我不愿做跟踪他人的技术。如今,人们都认为计算机视觉研究应与网络结合,可一直没有结合好,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回国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朋友一起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更何况,今天的自动化所已经不是我离开时的自动化所,现代化大厦、绿树、草地,焕然一新,人际关系也变得简单,等等。总之,这些都令人感到愉快。此时不回更待何时?”不久前,杨青成功应聘自动化所研究员职位。
    为日本富士通公司带来巨大利润的王春恒博士今年只有33岁,在他离开富士通回到自动化所时,富士通研发中心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来到自动化所看他和他的老师戴汝为院士时说,“你的离开是公司的巨大损失,你如此年轻,不仅在研究工作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更可贵的是,你研发出了优秀产品并成功打入市场,富士通研究所的其它部门正沿着你走出的路走下去。我们希望以后继续能合作,希望你能推荐人才到富士通。”
    王春恒很清楚自己为什么回来。他说,“国家给了你效力的机会,你就得到了所有。戴老师对我说过,要为国家做事情。其实,我知道,戴老师若想招回他的任何一个弟子,任何一个都会回来的。戴老师是我的恩师,今天75岁了还在忙碌。他,就是我的榜样。”看上去平静的王春恒,对记者说出了这番话。
    采访中,4位“海归”不约而同地说,“不要强调我们放弃了什么?没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想必,对于他们,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而在自动化所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找到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国际日趋接轨的软硬环境是吸引他们的根本。


(本报记者 王 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