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
访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乔均录
《科技日报》2004年10月22日 本报实习生马微
http://www.stdaily.com/gb/quyuzhoukan/2004-10/22/content_313378.htm
10月19日,中科院自动化所2004年度产业化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召开。在研讨会上,自动化所与北京中自科技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签订了“自动化所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协议”,揭开了自动化所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篇章。
此前,在“第五届中关村科技项目推介会”,“河北省校院合作研讨会”“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第一届中国国际服务业大会”,“第八届京港经济合作洽谈会”等一系列技术成果交流活动中,都显示出自动化所在研究所层面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探索。
素有国家“皇家研究院”之称的中科院,一改往昔“双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姿态,积极通过各种平台进行自我展示与推销。
“会诊”综合病症
“当今的发展趋势是学科的交叉应用日趋紧密,企业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共性与关键技术,而并非是单一技术。这就需要各个研究所协同合作”,兼任自动化所副所长的乔均录对此深有感触:“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无法解决综合并发症的,这就需要各个科室共同会诊。”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工作的核心是架起院地、所与所间的合作桥梁。中心主任乔均录认为,中心依托中科院北京地区44个科研院所的雄厚力量,发挥跨学科的综合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中心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及时了解各研究所的科研动态和产业化情况,中心建立“理事代表”制度,通过与理事代表定期沟通、交流,密切了与理事单位的联系;建立技术成果库,中心通过汇总整理各研究所较成熟的成果,向各研究所提供相关的市场科技需求信息,做到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洽谈项目;此外,中心还建立了“所际”走访制度,组织理事代表参观了自动化所、电子所、过程所等理事单位。
经过中心的积极协调与组织,自动化所与过程所在中石油大庆分公司油品在线优化调合技术项目及河南义马铬盐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化的技术项目中达成合作意向。乔均录以此为例,向记者解释说:“在工艺技术和控制新技术方面,中心为这两个所牵线搭桥,使他们携手攻克了这一科研项目。”
走出深闺,找到“红娘”就找到了好小伙
在有效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中心将积极吸纳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共同搭建合作平台。针对企业与科研成果持有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技术转移成本很高的问题,中心承担起“搭桥”工作:中心与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共同主办沙龙日活动;组织召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工作研讨会”,并邀请了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金研律师事务所、北京鼎新立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专利局等众多中介机构与会交流,极大的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功率。
顺着这一思路,中心进一步明确了自动化所投资企业的国有资本管理工作,委托中自孵化器公司统一行使对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的管理服务,保留对投资企业经营性资本的使用、收益分配的处置权。除为公司提供管理经验外,还将带来信息、渠道等丰富的政府资源,帮助企业发展,加快国有资本增值。
年轻的中心通过一系列工作,实践着其回馈社会的承诺。乔均录向记者透露: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只是中科院在新形势下探索技术转移有效途径的先头部队,中科院已在其他省区推广这一模式。
伴随体制创新再生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科研院所和科学家的科研成果都被封锁在实验室的抽屉中,不能为经济建设或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作出贡献。据统计,目前全国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
业内专家指出:科研院所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立项、资金扶持工作。这正是目前很多科研院所亟待转变的观念。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科学家的工作就是科研,指望科学家来搞市场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适得其反。若要解决科研与市场脱节问题,科研院所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制度上进行安排,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由专业人员承担市场调研、项目推介等工作。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自动化所进一步加强对所投资企业国有股份的管理,目前全所共有投资企业21个,总注册资金1.9亿元,自动化所占有股本5000万元,这些企业两年实现收入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