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中纪委网站】徐波所长演讲实录:科技向未来|人工智能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 发表日期:2019-09-18 【 【打印】【关闭】
  •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技术,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战略部署。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水平将发展至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科技向未来》节目特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与大家一同分享《人工智能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科技向未来》,我是主持人李杨薇。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向未来》聚焦的就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前沿科技,为大家来讲述科技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人工智能。 

      说到人工智能,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它会对我们人类产生怎样深刻的影响?又将如何赋能新时代,为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和我们一同来分享。

    以下为演讲实录:

       人工智能,将驱动下一轮科技革命?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人工智能。科技是国之利器,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为数不多像蒸汽机、电力、电脑和互联网一样的通用类技术,能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2018年,我们看到有12个国家加强了它的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计划。我国已于2017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9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可以说目前我们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意义已经形成共识。 

      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探寻的是如何用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比如说让机器会听、会看、会说、会想、会思考、会行动、会决策,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那么如何判断一台机器是否智能?这就要提到一个人,英国著名的数学家、人工智能的开拓者艾伦·图灵。1950年,图灵发表了一篇名为《计算机械和智能》的论文,试图探讨什么是人工智能。图灵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测验,如果一台机器能够跟人类对话而不会被辨别出它的机器身份,那么我们认为这台机器具有了智能。1952年图灵进一步把这个测试具体化,提出让计算机来冒充人,如果超过30%的受测者以为和自己说话的是人而不是计算机,参与测试的机器就通过了图灵测试。 

      人工智能发展极简史 

      此后不久,在1956年夏季达特茅斯会议中,以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为首的一批年轻科学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来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这也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从此以后掀起了第一次人工智能全球研究的热潮。 

      好景不长,人们的乐观情绪在70年代渐渐被浇灭了。研究者们发现即使是最尖端的人工智能程序也只能尝试解决他们问题中最简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进入首个寒冬期,持续十余年。此后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经历了几起几落。 

      2010年前后,由于计算能力突破,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的爆发,人工智能实现了从不能用可以用的重大转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推动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有三驾马车,即大数据、计算力和深度学习的模型。 

      在特定领域,人工智能已超越人类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我们大家看到,现在进入高铁站的时候,首先会把人的面孔跟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我们再看语音识别,在一个特定的场合里面,比如说在对着手机说话的语音识别场景里面,它已经可以比肩我们人类专业的速录员。人工智能的医生辅助诊断皮肤癌,也能达到专业医生水平。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击败复杂游戏当中人类顶级的选手,比如说像前两年AlphaGo击败九段棋手柯洁。 

      人工智能有一天会不会取代人类? 

      社会上经常有人提到,人工智能这么厉害,有一天会不会替代人类、超越人类?我的答案是目前不会。把人工智能按照它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叫感知智能,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为代表,主要表现为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目前在感知智能里面,在限定场景下,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第二个层次叫认知智能,主要以推理、决策、学习等为主要任务,主要表现为能理解、会思考、有认知。我们说现有的认知智能研究刚刚起步,远远没有达到我们人类的水平。 

      人工智能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个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7%;同期中国的人工智能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50%。在国家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里,特别提到2030年我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要超过一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十万亿元。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替代人类智能,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来改善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产业,智能+”已经成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创新范式。 

      过去几年,医疗领域是人工智能投资最大的热点之一。目前很多诊疗手段都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像牛津大学的盲人眼镜、医疗影像中的图像识别、康复机器人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帮助老师设置友好人机交互的智能课堂,用机器来评阅学生的作业和考卷,机器问答来帮助学生。服务领域里面,语音助手、智能家居、无人物流都是人工智能应用最主要的体现。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我国处于怎样的发展方位?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论文的发表数量上面,已经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人工智能创新期的融资规模上也居全球第二。 

      中国科学院以提高人工智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近年来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认知博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应用于国计民生。首先,比如说光学玻璃盖板检测技术,已经应用于制造业当中的品质检测。原来品质检测需要大量的质监工人在非常恶劣的环境底下工作,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这样的工作。第二,比如说虹膜识别,可以应用于煤炭工人的考勤、寻找走失儿童等领域。虹膜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一百万人里面可能才会有两个相似的虹膜。第三,在人脸识别里面,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安检、口岸检测。第四,步态识别也位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讲人脸识别要比较近距离地看,步态识别则可以远距离地去发现目标人群。最后,我们智能机器鱼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自己跃出水面的动作。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什么叫头雁效应?我们把人工智能跟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头雁性体现在可以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抓手去改变、去提升现有的行业技术和产业竞争力。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加紧实施,建立起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健康高地,是我们当前人工智能的主要任务。 

      尚在发展初期 人工智能还有很多局限 

      首先来看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目前的智能主要是来自于数据,我们有句行话,有多少的智能背后就有多少的人工。智能系统有智能、没有智慧;有智商、没有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算计是更高级的智慧;有专长、没有通长,比如说AlphaGo,不经过学习它不会下象棋。 

      我们最典型的两个句子:“那辆白车是黑车”、“能穿多少穿多少”。我们扔给机器翻译,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能穿多少穿多少”,在夏天其实是让你尽量穿得少,凉快。在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是你有多少衣服,你就穿多少衣服,尽量多穿点。所以我们讲人工智能从“可以用”到“很好用”,还需要持续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但它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我们科学家去勇探人工智能的无人区。 

      人工智能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处? 

      当我们重新审视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这样一个本源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回归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去获得启发,这是我们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一个源泉。我们人类的大脑,整个功耗大约是20瓦特。在这样一个功耗仅有20瓦的大脑里面,我们蕴含着无比复杂的神经网络,里面大概有八百到一千亿的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大概平均有一千个连接。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产生了这样复杂的智能。所以人类在群体化、社会化的自然进化过程当中,对我们人类智能的发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机器又如何去模仿人类进化来实现智能的增长与演化?为此我们主要通过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融合来发展受脑启发的类脑智能。同时,重点围绕人工智能跟数学、物理、生命、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到具有自主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上来。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要走这条发展路径 

      打造良好生态,确保人工智能正面效应 

      人工智能,它从来都是双刃剑,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需要打造人与技术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为此,2018年欧洲25个国家签署了《人工智能合作宣言》。2019年初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5月中旬在北京发布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识》,应该说在全球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全社会将共同面对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伦理、法律等方面新的挑战。    

      中国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人工智能领域里面我们经常说,我们有着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和深厚的市场潜力。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国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逐渐把我们国家的应用优势转化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优势,是实现我们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份致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贺信上再次强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不仅仅是总书记的厚望,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追求。我们还没找到解决真正人工智能的全部答案,但我们正在一路探寻。谢谢大家! 

     视频链接:http://v.ccdi.gov.cn/kjxwlzty/AI/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