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科技计划改革仍有项目待统筹

  • 发表日期:2018-03-19 【 【打印】【关闭】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科研项目多头申请的状况,是种有益尝试。这一计划的意义不言而喻,作用值得期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说。

      但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也提出,在操作层面,希望该计划的一些措施能更完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于2016年2月启动实施。该计划整合了原有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以及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目标是要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

      该计划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旨在告别过去“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项目管理机制,强调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

      “截至2016年年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立项42个重点专项1172个小项,项目总经费约278亿元,其中涉及民生领域的共有558项,经费共103.2亿元,平均每项的资助金额接近1850万元。”易建强算了笔账,“去年底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共资助44个项目,每个项目实施周期3年,平均资助经费为1150万元。相比之下,‘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的资助经费与2016年相比缩水近一半。”

      “目标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经费却越来越少,这不利于项目的实施,难以保障专项任务目标的达成。”易建强说。

      易建强认为, 导致平均资助经费偏少的原因是项目参与单位太多。“为了项目顺利立项,承担单位往往会联合多家优势单位共同申请。据我所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每个项目的参与单位都不少,通常都不少于5家,多的甚至达到8至10家。”他说,像“智能机器人”这样的重点专项项目,很多参与单位最终可能只能分配到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

      “这几年的项目指南里都有类似现象,即将本来相互关联弱、可以分别独立执行的几个项目拼成一个大项目。”易建强认为。

      “部分专项里的课题较多、分散,没有充分起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一位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某重点专项指南编制的专家表示:“项目大小不是问题,但现在这种组织方式确实会造成参与单位过多,加大了项目的组织难度和实施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则认为,重点研发计划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还需加强。“目前的科研仍缺乏全局统筹。”蒋小松指着桌上的杯子说,“做杯盖的光研究盖子,做杯体的只关注他那一部分,最后放一起盖不上,各环节还是有些脱节。”

      针对这些问题,易建强建议,应严把项目指南关,杜绝项目拼凑;增加项目平均资助力度;严格限制每个项目的参与单位数。

      “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相信我们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以解决。”沈仁芳表示,希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能加强顶层设计,对重点领域、重要问题予以连贯支持、协同攻关,真正实现其在设计之初被定位的功能。

      (科技日报北京3月18日电)

    原始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8-03/19/content_6487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