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期间,1000多名市民趁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二届公众科学日,走进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迈入了科技创新的殿堂——
让科普之水推动科技创新之船(热点追踪)
程晓萱 欧阳旭东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5-25 第02版 ) 【字号】【打印】【关闭
神奇的仿生机器鱼与人脸识别系统

21日下午2时,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仿生机器鱼实验室内,聚集了20多名参观者。他们好奇地围在一个鱼缸旁,争先恐后地向讲解员提问。6岁半的蒋嘉目不转睛地盯着水中来回游动的仿生鱼,好奇地伸出小手想去摸,手触到水面又缩了回来。“从早上8点半到现在,参观者一拨接一拨地过来,我们几乎一刻也没有休息。”负责讲解的董翔咽了一颗金嗓子喉片,说道。

深受参观者喜爱的仿生机器鱼是国家“863”计划的研究成果,这已是第四代。机器鱼尾鳍中有3个电机推动它向前游动,它若想上浮或下潜,只需转移鱼头的重心并拍动尾鳍就行了。别看鱼体大部分是由玻璃钢构成,胸鳍和尾鳍配合协调,便能模拟鱼体波动的曲线,像真鱼一样畅游自如。“机器鱼的用途很广,可以用于水环境污染检测、环境监控和水下救捞,还能作为新型的智能玩具呢。”董翔指着水中一条正在顶球的机器鱼说。

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许多人都曾有过忘记密码、丢失身份证和被盗取信用卡的苦恼,而应用上述人脸识别技术,则可解决这些麻烦。世界上没有相貌完全一样的两个人,通过这套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识别,准确率高达99.999%。杜启铭女士5岁的女儿吵着让妈妈抱着她在识别器前拍照,识别器通过人脸检测、人脸姿势判断和特征提取,马上记住了小女孩的相貌。当杜女士再次抱着女儿出现在识别器前时,它立刻叫出了小女孩的名字。杜女士惊讶地说:“这简直就像是电影中的情节。”

“即使在黑夜里它也能识别,用照片也迷惑不了它。”讲解员方春生介绍说,“这套系统突破了目前世界各国人脸系统的技术瓶颈,其核心算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人脸识别算法比赛中,这项成果获得了一等奖。这套系统在金融证券、海关和民航系统乃至单位记录考勤时都可以使用。”

除上述成果,自动化研究所展示的汉王笔、自动指纹识别、语音合成与多模态表达系统、虹膜识别、RFID系统等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都令参观者耳目一新。

小观众热衷大成果

画像机器人“贝奇”是两周前才面世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是当天最忙碌的“人”。许多参观者等着它给自己画像。观众只需坐在它对面让它看一眼,几分钟内它就能画出一幅观众的素描肖像。原来“贝奇”的眼睛是一部数码相机,手是一条仿真臂,大脑里装有一台先进的电脑。它画像时,首先从拍摄的图像中提取出人脸特征,再转化为运动指令,控制机器手在图板上画出肖像。中关村二小的孔繁洲欣喜地说:“它真像‘神笔马良’!”

模拟驾驶座旁边排起了长队,正在驾驶的男生技术欠佳,使机车频频撞在两边的墙壁上,引来周围参观者一片笑声。

13岁的贺迪从小喜欢拆装遥控车,喜欢做航模,最近又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来到自动化研究所,就把科普娱乐机器人、智能保安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等看了个遍。他不仅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还把有意思的内容记在小本上。“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贺迪坚定地说。

参观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0岁高龄。据中科院自动化所人力资源处的毛磊介绍,“今天粗略计算,参观者已近1200人。”

科普是水科技是船

毛磊说,“我们的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作为科研机构,当然对社会有责任,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将科学的知识、创新的精神传播给大众。我们是在用最大的诚意做科普。”

“引导公众走进科学殿堂非常重要。”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王慧梅感慨道,“科普是传播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对社会影响很大。目前我国75%的劳动人口只具有中、小学文化水平,农村具有科学素质人口只占城市的1/6。不懂科学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就业,影响了公众生活质量,人们也不能参与监督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一大批致力于科学技术的人才,又何谈创新呢?”

从2001年开始,每年5月的第3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是水,科技是船。水涨才能船高。”王慧梅接着强调说,“只有科普水平提高了,科技才能更快更新地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5-25 第02版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