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必然制约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保守”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创新思维培养,建议大家努力做到五个贯通,即贯通文理、贯通东西、贯通古今、贯通知行、贯通天人。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需要我们激发创新思想,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思想市场。
报告首先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即虽然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创新思想却严重不足。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思。
朱相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必然制约创新思维的形成。他讲述了杨振宁等8位华人诺贝尔奖的故事,他们出生于中国,成长于中国,其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同时,他还介绍了日本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守”,他们对于传统礼仪、传统文化的坚守,却并不影响日本创新思想的发展。在他看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严重破坏值得忧思,应当深入总结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报告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他以人际关系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的。但是,这种“关系”的度却有很大的不同。他用“石头”和“弹簧”的关系来分析其中的差异。在他看来,西方人如同质量较大的石头,人际关系就像细而软的弹簧,对人的束缚较小;而中国恰恰相反,人的周围布满了粗大的弹簧,人在其中受到很强的拉扯,不易产生创新思想。
报告还从中国教育分析了创新思想不足的原因,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小学教育起就缺少对创新思想的鼓励,而大学教育中文理分科也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培育。他认为,人格独立是创新思想的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培育独立的人格。在他看来,五四一代灿若群星,培育了中国史上一大批富有思想的人才,就在于当时的教育培育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结合自身在中西方考察的丰富经历,以及长期以来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朱相远总结道,要培育创新思想,建议大家努力做到五个贯通,即贯通文理、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知行、贯通天人。报告旁征博引,以其自身对于文化的研究,对比分析了毛泽东、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智慧。
综合对中国当前创新思想的环境分析,朱相远提出,创新思想需要一个悠闲的环境,大家要学会调适紧张繁忙的工作节奏,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在轻松的环境下催生创新思想。其次,要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思想市场,使创新思想在市场中与资金等不同资源联通。在他看来,创新思想市场需要一批“科研经纪人”,协助科学家更好的让思想融入市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朱相远还和大家交流了对“创新驱动发展”、“科学职业化”的理解。
报告结束后,朱相远还深入到脑网路组研究中心和先进机器人与制造系统课题组进行了参观。
专题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