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园地 >> 创新文化

探寻先辈足迹 践行创新使命——国旗下的系列演讲之二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9-09-25

  探寻先辈足迹 践行创新使命 ——国旗下的演讲

周翔(2019年9月24日)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更多彩的世界,FAST射电望远镜延伸了我们的目光,带我们观望遥远的神秘星象;AI技术拓宽了我们的脚步,可助嫦娥五号铲取月壤。还有医疗、通信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来自于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名自动化所人,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身边的科学家故事。 

  翻开历史书卷,首先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自动化所建所初期。1956年,自动化所应“两弹一星”的国家任务而生,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因做出重要贡献被称为老自动化所三套马车之一的杨嘉墀老先生。 

  杨嘉墀院士是一位不被世人熟悉的科学家,却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863 计划倡导者之一、自动化与控制技术开创者之一……这位淡泊名利、低调做人的科学家,一生胸怀祖国,情系九天,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创立、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嘉墀先生在美国留学时,就读于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他的一项发明,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结合起来,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这个发明被称为杨氏仪器。凭借他的发明成果,美国人每天会付给他一百美元薪金,但他丝毫不为名利所动。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夫人变卖了当时所有的家产,购买了中国所需要的各种仪器,毅然回国。 

  杨嘉墀先生在国内工作期间,呕心沥血,一心扑在工作上。据他的同事介绍,这个所长对科研人员的情况十分了解,偶然碰到的科研人员,他都能叫出名字,知道在做什么课题以及课题进展、存在的问题等等,杨先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所里,基本上是以所为家。 

  杨嘉墀先生用毕生的时间,推动我国科技的进步。2006年,在他去世前夕,他牵头提出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这也成为他为国家发展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同年,他还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实际上是对自己50年科研之路的一个总结。他写道:我作为一名参与者,对于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工人们自强自立、团结协作,为发展我国高科技事业而拼搏的精神,至今难以忘怀。他在文中深情地呼唤:我期望我国航天技术能不断占领科技高地,在21世纪中叶可以和世界空间大国在航天领域并驾齐驱,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就是杨嘉墀先生,一直将自己放在一个默默无闻位置上的人。对于两弹一勋奖章,他总是说,这么多年来,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我不过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胸怀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念,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民族危亡、贫弱时,有人挺立风骨、奋不顾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建时期,更要以浩然之志、决心拼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在国外学成的学子,毅然抛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国内,与所内同仁一道,开创和发展了我国自动控制和模式识别两个学科方向,确立了自动化所“智能立所”的基石。一代代自动化所人为研究所的发展呕心沥血,为祖国的科技强国之路躬耕不辍,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给自动化所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全体自动化所人围绕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进一步聚焦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问题,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中担当国家队的责任,发挥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只有不断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无愧于我国人工智能国家队的称号。这是自动化所人又一次艰难创业,是我们永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科技长征。 

  纵观老、新自动化所六十余年的历史发展书卷,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以及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盼,为我们这一代人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中科院的一员,作为自动化所的一份子,更作为中国青年,我们将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勉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不忘初心,坚守理想,肩负使命,追求卓越。把祖国放在心中最崇高的位置,在服务祖国、人民的奋斗中绽放自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