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园地 >> 创新文化

听“深蓝”的启示之二:智慧的对决,无关机器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03-29

不破不立。

少年时期一知半解地了解或者被灌输了某个信息,一直留在大脑中深信不疑;到了青年时期重新认识,才发现当年的认知如同纸糊的城堡般不堪一击。新的观念诞生并再次强化,等待下一次的瓦解与重铸,这就是认知层面的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吧。

就比如说,我们从小就知道有台叫“深蓝”的计算机击败了人类国际象棋大师,却不太记得许峰雄和卡斯帕罗夫这两个真正重要的名字;

我们都听说那个国际象棋大师“惨败”于那台计算机,却不知道比分不过是2.5:3.5,谈不上“惨”,更何况他之前还几度羞辱过计算机;

我们觉得“深蓝”似乎是横空出世一样,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把卡斯帕罗夫斩于马下,却不知道“深蓝”也经历了“芯片测试”、“深思”、“深蓝I”、“深蓝II”这诸多的、横跨十余载的更新换代;

我们兴致勃勃地把“深蓝”说成人工智能的展现,却未曾想过在许峰雄心里:“‘深蓝’根本就不是基于AI技术构建的,我们的研究很单纯——只想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台速度快到足以击败人类世界冠军的计算机”;

我们硬是要自作聪明地给这台计算机仅有的一次胜利贴上历史重要时刻的标签,不过百度娘却告诉我们:

1、卡斯帕罗夫并不服输,他在赛后表示“我的失败与科技无关。因为电脑的表现完全没有机械的惯性,我不相信有这样优越的电脑”;

2、卡斯帕罗夫要求重赛,但IBM拒绝其要求并迅速拆卸“深蓝”,令他无法报仇;

3、2003年一部据此拍摄的纪录片《游戏结束:卡斯帕罗夫和机器》(Game Over: Kasparov and the Machine)指出,“深蓝”广被宣传的胜利,是由IBM一手炮制,务求令其股票价格上升(据说赚了2亿美元);

4、《纽约时报》也曾评论说,IBM导演的这场“人机大战”,是演给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看的。

在这个质疑与重构精神蓬勃兴旺的世代,我无意于使早已解体的“深蓝”躺着也中枪。我只想说,忘记那个有着浓厚IBM色彩的商业名字吧,人类智慧的对决,无关机器。真正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是许峰雄和卡斯帕罗夫,以及他们的团队。

首先当然是老生常谈的团队精神,无论是许峰雄团队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变动的稳定、能妥善处理不同意见的包容、面对困难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的协作,还是卡斯帕罗夫的智囊团每次为棋王复盘、善抓计算机漏洞所表现出来的精诚团结与智慧,都再次印证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当然,人多了,还要和谐。

其次看看他们个人。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人一出名了,从童年开始就会被外界神化,比如许峰雄“性格与思想特立独行”、“不务正业学习成绩还很棒”;比如卡斯帕罗夫“很小就显示出国际象棋的天赋”,让围观者觉得天赋大于努力。可真正审视这些成功者幕后的情况,才明白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换取了他们应得的结果。许峰雄为了证明他大Boss的想法不正确,在短短六个月中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第一块弈棋芯片;和伙伴就工作方向产生分歧时,在保证团队工作目标前提下又独自攻克自己所认定更关键的技术难点;即使在比赛间歇中,也根据计算机比赛棋路快速修正调整算法。而卡斯帕罗夫8岁就开始接受职业训练,15岁就获得大师称号,18岁获得特级大师头衔,21岁挑战世界冠军时在0-4落后的局面下,不依不饶顽强地把比赛下到48局仍未分胜负,并于22岁再次挑战成功成为了世界冠军;在与“深蓝”的对决中,他如一只老练狡猾的猎手,摸索计算机的规则性,利用计算机的既定走法,诱骗计算机的失误,让每秒2亿次的分析在人类的智慧面前显得都是浮云。这里,是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苦练造就了他们个人辉煌的事业,很老套,却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那场人机大赛,归根结底不过是许峰雄团队VS卡斯帕罗夫团队在智慧与耐性上的较量。许峰雄用计算机高速处理自己的规则设计来弥补其国际象棋经验上的缺陷,卡斯帕罗夫用人类智慧的灵性和跳跃证明并非速度与规则决定一切。彼时,智慧在对决,机器只是在不知情地辅助。我们需要看清真相,看清真相的目的是,知道自己仍需不断前进。

                                                    

                                                      (综合信息 刘思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