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园地 >> 创新文化

科学与艺术在这里相遇——《动物狂欢节》喜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07-08-28

82612届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由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创作和制作的3D动画电影《动物狂欢节》获得优秀动画片奖。

《动物狂欢节》是一部纯三维动画电影,精彩的原创故事,出色的音响都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精湛的3D技术创造出的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是影片制胜的关键。可以说,我们赢在技术!

这不是夸耀,而是庆幸,《动物狂欢节》非常幸运地诞生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凭借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我们一步就跨入了3D动画的时尚潮流中,成为中国动画的领先者。

自从皮克萨的《玩具总动员》开创了3D动画的先河,3D取代2D成为动画电影的主流与发展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国的很多动画人还在怀恋2D的手工动画的精美,无法释怀的时候,《动物狂欢节》的导演张之益老师已经决定要让我们的《动物狂欢节》里的小动物们身上长上百万根毛发,并让这些毛发在风中真实地飘扬,在光线下真实地闪烁。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这些披上华丽毛发的动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而这一效果的实现要依赖于柔性对象建模及其动力学研究成果。

这些技术还包括植物生长建模与可视化技术、3D模型的变形技术研究、微粒子控制及造型技术、群体动画分部与控制技术等等。

正是这些技术成果的运用,使得《动物狂欢节》中精美的动物造型、植物生长的真实性、非实体的风怪角色的创造、大群羚羊的奔跑恢宏场面、透明的流动的水的制造才能得以实现。

全功能网络渲染及其智能控制技术更是功不可没,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作成本。为我们捧得优秀动画片的奖杯赢得了时间。

 

动画是一种有着强大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它的表现力正在赶上和超越真实动作电影。有人称甚至称动画是第八艺术。动画的这种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来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动画出现早期,技术是困扰动画艺术家们的最主要难题,而如何“让画动起来”是动画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从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发明的旋转机器,到1908年法国人Emile Cohl首创用的负片,然后到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万张图片表现的一段动画故事,再到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的新的动画制作工艺,都是在解决最基本的让静止的“画”动起来的技术问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动画艺术家们的主观艺术表现力才被逐渐解放出来。1928年,世人皆知的Walt Disney(沃特·迪斯尼)在完善了前人的制作工艺的前提下,将动画影片推向了巅峰。赛璐珞片和像几层高楼的合成摄影机的发明为迪斯尼早期动画制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当今,数字科技异军突起。它在解决了各种生产问题,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动画制作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数字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昂贵的赛璐珞片成为历史;过去上色车间的繁重劳动被鼠标轻轻的点击所代替;数字合成技术把笨重的合成摄影机搬进了博物馆……。新的动画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成功开发让动画这棵大树萌发新枝。计算机绘画、动作捕捉系统、动力学模拟、抠像与合成技术、RGB色彩调控、非线性编辑……给动画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动画艺术,动画的发展也对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正如杨一平老师说的:“科学与艺术在这个时代,在这里要进行完美的相遇。在某个阶段,艺术的需求促进技术的改进,而有一天,我们又是技术先行,挑战艺术的创造力极限,去发现和实现新更难制作的题材……”

获奖不是终结,而是刚刚开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