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庆公告 历史沿革 所史钩沉 精彩瞬间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所史钩沉
自动化所重建时期的回忆
更新时间: 2016-09-23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文化大革命中,因科研体制上的变化,19682月,自动化所整体划归国防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更名为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二研究所。后根据我国对自动化学科技术发展的需要,经酝酿与报请上级批准,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北京重建自动化研究所。

  岳子平同志作为重建的亲历者,提供了他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自动化所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科学院自动化所进入了国防科研的序列。就在当时无产阶级专政压倒一切的形势下,科学院仍下决心在北京重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今天看来,是一个非常明智且具有远见的决定。 

  19691229日,经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位于中关村东南部的原中国科技大学一分部的房子划归重新组建的自动化所使用。现在仍在使用的东楼,就是最早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宿舍。19702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组”正式成立。由吕强同志任筹建组组长。197079日,又将原北京生物实验中心工厂划归自动化筹建组,作为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加工厂。 

  筹建初期,研究所的人员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 

  一部分是由老自动化所转过来的科研人员约一百余人,当时号称“一百零八将”。主要包括成建制的研究随动系统的403室、研究电子模拟计算机和工业控制计算机的404室、401室研究自动控制理论的一部分科研人员,还有一些是没有或不能参加国防科研的科研人员。这些从老自动化所调入的科研人员是重建新自动化所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 

  一部分是研究所的管理人员,除从老自动化所转来的少数科研支持人员外,主要由院机关抽调过来,构成了党办、所办、财务、物资器材和后勤管理人员。 

  还有一部分人是6869年毕业到农场劳动锻炼后分配到新自动化所的一批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基础较好,但受文革的影响,大部分人接受的大学教育不完整,缺乏开展科研工作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从以上研究所组成人员的情况可见,新自动化所的科研人员主要是从事与工业控制和机电控制相关研究的班底,研究所学科面比较窄。在如此的情况下开展科研工作,的确是困难重重。  

  据此,研究所围绕承担的国民经济重大科研任务,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工作。一方面以老带新,边干边学,在实践中让年轻人增长才干;另一方面,有的人被派到学校去“回炉”再学习,同时,组织所里的老专家开课办讲座进行培训,培训成绩记入本人档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所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1972年,自动化所改为由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双重领导,并于1974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197811日起改为中科院直属研究所。 

  这一时期,自动化所承接、完成了很多科研任务: 

  1. 参加北京市电子办组织的69.6”电子工业大会战,由电子部774厂牵头、参加单位有自动化所等,我所承担了其中的集成电路中测识备(Ⅰ、Ⅱ型)等。七十年代中期又承接了单晶炉温度与速度控制系统、电子束布线控制计算机;八十年代初还承担了全自动集成电路引线键合机和全自动金丝球焊接机等项目; 

  2. 参加院组织的重大专项工程  

  1) 院组织的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这一任务从73年的60cm望远镜的控制系统研制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完成的2.16米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 

  2) 集成电路图形发生器的研制,由自动化所牵头、长春光机所和半导体所参加(由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 

  3) 70年代末开始直到80年代初,参加“天文一号”卫星任务,承担姿态控制系统和星上计算机的研制。为适应天文卫星研制工作的需要,在所内成立了二部,专事天文卫星的研制的进度和质量控制工作。至81年初参与完成了整星“桌面联试”工作和多项地面测试设备和试验设备。后来因为整个任务的调整,整个项目都转出去了。 

  3. 通用数字计算机研制 

  组织我所技术力量,研制一款既可作工业控制用的控制计算机、也可作通用数据处理的计算机。从化肥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兰化机)、021控制计算机、到七十年代中期的DJS-C4集成电路通用数据处理计算机、75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等。除主机外,还包括研制应用软件、外围的存储设备、显示设备等。 

  4. 参加国家的工业自动化试点工程,推广计算机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先后在上海南市电厂和兰州化肥厂参加试点。 

  5. 参与解决工矿企业大量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从建所初期承担的太钢任务(由周总理亲自下达的、为太钢国外成套引进设备的质量鉴定、技术把关和调试、投运的技术支持),到各型轧机的自动化、纸张定量控制、胶片传动速度控制、首都机场塔台灯光集中控制系统、高灵敏度和高精度宽调速系统、快速高精度工作台等 

  6. 参加电子办组织的印刷出版自动化设备的研制; 

  1) 西文文稿阅读机。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了样机研制。 

  2) 电子全西文照排机(模拟存储式),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了样机。 

  3) 地图数控注记照排系统。从七十年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完成了整机及应用软件的研制,交付使用单位。 

  7. 开展信息处理技术的早期研究 

  1) 手写数字识别技术及在邮电信函分拣系统的应用,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首先进行手写数字识别的研制,作为核心设备与上海邮电三所的分拣机合作完成了我国首台信函分拣机。 

  开始了早期的学习与识别方法研究,和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研制,于七十年代末完成了中医关幼波肝病辩证论治计算机系统。这一系统被认为是国内最早出现的专家系统。 

  1969年至1982年这一时期,是自动化所重建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的特点是紧扣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国家、北京市和院组织的专项工程的同时,结合自动化所的科研基础,探索新技术的生长点。面对重重的困难,自动化所走过艰苦的创业阶段,终于在科学院初步站住了脚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岳子平口述,陈昭整理 )

 

关闭窗口